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改革也正在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实行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很多毕业生都能够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转变择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积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积极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然而,也有不少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必须对此认真分析,并积极研究对策。
培养毕业生健康的择业心理,既需要学校加强教育引导,创设一个有利于毕业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同时,也需要毕业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每个毕业生都应该全面回顾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并与本班同学做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将逐步过渡到完全自主择业阶段,因而,要求毕业生必须适应新的就业体制的要求,具有较强的自主择业意识。增强自主择业意识,重要的是要全面了解社会,并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修正自己的择业意向,调整好自己的择业期望值。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预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择业中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挫折过后,一定要对自己的挫折进行正确归因、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按照现代的归因理论,成功和失败可归因于四个方面,即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机会。前二者属于主观因素,后二者属于客观因素,若把自己的挫折过多的归结于外部客观因素,就不会去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但若过度地归结于内部主观因素,又会过多地自责,容易丧失自信。
高校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择业要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针对不少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存在不良心理,高校指导毕业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择业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
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指导,二是思想指导,三是技巧指导。针对心理问题,思想指导和技术指导显得更为重要。
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通过信息指导,让毕业生尽可能多的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以便主动投身到择业过程中,避免盲目性。
思想指导重要的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教育毕业生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困难和机遇的关系,挫折和成功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要克服悲观急躁情绪,正确把握自己,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择业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帮助毕业生树立献身基层、扎根基层的就业观。基层是大学生成长的广阔天地,现在很多毕业生有一种片面的择业观,在心理上畏惧下基层,认为下了基层就没面子、没前途。确实,基层单位的条件相对较差,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才比较匮乏,大学生分去后往往会被委以重任,甚至独当一面,有更多的机会施展才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择业技巧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之一,毕业生存在的不良择业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因于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普遍思想准备不足,有恐慌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失措,有的因此而坐失良机。还有一些毕业生不清楚有关的政策规定,不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至于具体的应聘程序资料的整理和使用,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也需要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介绍不着边际、材料不得要领、礼貌不周、言语不当、衣冠不整、手续不全等技术原因造成择业障碍。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